Search for lenses, articles and help
纵观电影历史,创新者和开拓者不断尝试超越4孔35mm画幅的捕捉和放映系统。几十年来,逐渐变大的画幅尺寸与能拍摄更加宏大作品这一观点联系在一起,比如:《迷魂记》(1958)、《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以及无数其他的经典佳作,无不如此。
尽管到1980年代这种拍摄格式逐渐减少,但近年来,昆汀·塔伦蒂诺和肯尼思·布拉纳等当代电影人通过65mm甚至IMAX格式的制作和放映,再次点燃了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兴趣。他们通过震撼的画面吸引现代观众回到影院,享受大银幕盛宴。
更有近年来,Arri等摄影机制造商推出了基于65mm标准的数字传感器,而像Blackmagic Design等品牌即将推出的新摄影机也可以显示出这种“视觉盛宴”强大的格式在不久的将来将惠及更多电影人。
Cooke光学公司最近宣布推出Panchro 65/i系列镜头。这是6颗在光学性能,机械工艺上水准一致的定焦镜头,专为65mm及更大影像格式设计。其设计美学沿袭了自20世纪初以来就备受电影人喜爱的传奇Speed Panchro系列。现在,这种独特的画面风格将被扩展到更大的影像圈,适配扩展格式。
画幅尺寸的发展历史展现了电影巡回发展史,这种技术革新引人入胜、令人激动,且在历史上通常与提高观众人数相关。早在1950年代,Cooke推出过Double Speed Panchro和Duopanchro镜头以支持这些拍摄尺寸。
Cooke Duopanchro
Cooke double speed panchro
尽管1950年代以“画幅混战”著称,但更宽和更大的胶片冲洗工艺可以追溯到电影制作的最初阶段。这些尝试以宽幅胶片摄影机和格式为基础,旨在实现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宽的画面比例。甚至在1897年,一款名为Veriscope的63mm宽胶片格式就被用于记录著名的科贝特-菲茨西蒙斯拳击比赛。随后几年,各种昙花一现但又极具开创性的格式不断涌现,其中包括采用63.5mm胶片记录双幅图像的“Natural Vision”,这是早期大画幅3D的尝试。
福克斯和华纳兄弟等公司推出了竞争性系统,尽管吸引了不同程度的观众兴趣,但大萧条的到来和有声电影的革命遏制了这些实验的发展。影院业主不得不投资昂贵的设备来放映“有声电影”,没有兴趣进一步投入以支持更大、更宽的格式。随后爆发的二战彻底结束了宽银幕盛会下的电影生机。
35毫米胶片的兴起似乎更为简洁;1909年,由托马斯·爱迪生创立的影片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也称Edison Trust)”宣布,35毫米宽、四孔高的胶片将成为美国所有电影制作和放映的标准。这种胶片两侧都有“爱迪生式打孔”,胶片垂直运行,生成的画面尺寸为23.01毫米×17.26毫米,纵横比为1.33:1,图像面积为397平方毫米。
1929年,为了在胶片中容纳音轨,原始的35毫米格式衍生出三种新格式。1932年,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联合制定了一个新标准——“学院标准”。新画幅尺寸为22.04毫米×16.03毫米,纵横比为1.375:1(通常称为1.37:1),图像面积为353平方毫米,这一标准一直主导到20世纪50年代初。
到了这时,制片厂不再拥有电影院,而家用电视机的普及导致影院观影人数降至历史最低点。制片厂不得不想方设法吸引观众重返大银幕,而扩大银幕尺寸无疑是个好方法!早期的宽银幕策略不断被重新审视,而具有革命性的宽银幕短片《这就是新艺拉玛》的推出更是助推了这一进程。
《这就是新艺拉玛》于1952年9月在纽约市首映。Cinerama(宽银幕放映工艺)系统使用单个摄影机同时运行三条独立的35毫米胶片,胶片垂直运行并通过三枚27毫米镜头以每帧六孔的速度拍摄。所拍摄的三个视野稍有重叠,在放映时,每条胶片通过独立的放映机投影,呈现出宽高比为2.59:1的超宽画面。因为这种摄影机极其笨重、放映系统也非常复杂,所以限制了该影片只能在四个城市放映,但其场次却持续爆满超过两年之久。宽银幕放映显然奏效了,好莱坞制片厂迅速抓住了这一商机。
CinemaScope(星涅马斯科普宽银幕技术)等宽荧幕系统成为一种持久的方式,使现有摄影机和放映机也能实现宽银幕拍摄和放映。通过添加宽荧幕变形镜头,可将更宽的水平视野压缩到原有四孔高的35毫米画幅中,然后在放映时通过改造的放映镜头进行光学解压。这些影院很快就被改造为配备更大银幕以支持宽荧幕投影,为观众创造更具观赏性的效果。为了尽快增加更宽的银幕,一些制片厂会直接放映拍摄时使用球面镜头的学院制式35毫米胶片(1.37:1),通过上下裁切画面来生成更宽的画面。尽管这种方式并未提升图像质量,但确实实现了更宽的画面效果。
到1953年,派拉蒙(同名母公司派拉蒙全球旗下的子公司,一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研究了一种无需变形宽荧幕镜头的方式,仍然使用35毫米胶片,但通过增加每帧使用的底片面积来显著提升图像清晰度。尽管1921年已有一套横向运行的电影摄影机系统获得专利,但当时并未广泛应用。派拉蒙购买了一台1926年的“自然色彩”摄影机,该摄影机能同时拍摄两帧独立的底片,并与Technicolor(特艺集团)合作,对其进行改造:移除分隔两帧的金属板,并将摄影机旋转至横向放置。被称为“Lazy-8”的系统每帧横向占用八孔宽,而非四孔高,生成的底片画幅比例为1.5:1,这就是后来被称为VistaVision的系统。
VistaVision(维士宽银幕)格式比传统的学院制式更大,因此并非所有学院制式的35毫米镜头都能覆盖这一新画幅,尤其是焦距较短的镜头。尽管一些长焦镜头的成像圈足够大,但焦距较短的镜头不足仍是一个问题。很快,针对这一格式的新镜头被设计和制造,其中最主要的是Cooke的Double Speed和Duopanchros系列。Speed Panchro在当时的好莱坞已经被广泛使用,而Double Speed镜头相比其姐妹系列Speed Panchro系列,拥有更大的成像圈。Double Speed系列发布了从28毫米到75毫米的四款焦距镜头,并能与现有的Speed Panchro长焦镜头如100毫米Deep Field和152毫米Telepanchro搭配使用,为当时的大画幅电影制作者提供了所需的镜头选择。
随后被印制成70毫米宽的反转片,额外的5毫米用于记录音轨。每帧底片高五孔,印制后的画幅为48.56毫米×22.098毫米,放映纵横比为2.2:1,图像面积为1073平方毫米,比学院制式35毫米画幅大了三倍多。大多数系统使用球面镜头,包括Todd-AO和1959年推出的Super Panavision 70。这些“路演放映”在随后几年逐渐减少,但却在近年来有所复兴,与大画幅拍摄结合的震撼电影理念一直存在。
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行业,不久后摄影机便超越了Super35传感器尺寸,Open Gate画幅模式和全画幅传感器变得司空见惯,使大画幅拍摄更加大众化。2014年,Arri推出了Alexa65摄影机,传感器尺寸为54.12毫米×25.58毫米,甚至比65毫米胶片的印制画幅还要大。这种大传感器拍摄了许多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但可覆盖如此大传感器的镜头选择仍然有限,这些镜头比覆盖Super35或全画幅摄影机的镜头却很少,为这些大传感器匹配合适的镜头依然是一个挑战。
尽管65毫米拍摄的“路演电影”在当时是顶尖之作,但无疑存在着笨重且难以普及的问题,仅为最资深的电影人所用。然而,随着更多制造商进入这一领域,65mm的复兴不仅仅是怀旧,而是以现代工具和技术支持电影创作者实现更壮观的画面。而Cooke Panchro 65/i系列镜头恰好承载并传承了这一历史,能够为如今的电影人提供支持这种扩展格式的优质光学解决方案。